中國周刊

與蔚縣古堡相遇

2018-04-13 8:20:05

文/龍馬
攝影/龍馬、繆濟臨、冉志剛
責編/劉霞

北京以西直線距離約150公里處,一個曾擁有800座古堡、1613處文物的隱秘之地,羅哲文先生曾把這里的古堡和萬里長城同時稱為東方奇跡。到底是什么原因讓這里產(chǎn)生如此之多的文物并得到如此之高的贊譽?

隱蔽小城文物多

我第一次知道蔚縣這個地方是六七年前,當時因為工作原因曾前往這個傳奇之地——全縣至今留存著1613處文物點,僅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就多達21處,“文物大縣”當之無愧。

雄渾、古樸、空寥、粗獷和那倔強的生命痕跡,主宰了這里的一切,把蔚縣這片黃土地,打扮得有種蒼涼與悲壯之美。

自駕途中,我們發(fā)現(xiàn)這個遍地是“寶”的地方可沒那么容易去探寶,明明地圖上看它與北京的直線距離只有150多公里,實際行程中卻被重山阻隔,先向北經(jīng)過延慶、宣化再繞道向南,相當于沿著北京西北畫了個半弧,走了約280公里才能到達。路上同事閑來無事,有意考考我這位南方人知不知道蔚縣到底怎么讀,我毫不猶豫讀作“wèi”,蔚藍的“蔚”嘛,這還不簡單?結(jié)果大伙大笑,糾正說當?shù)厝硕甲x“yù”。后來查找資料,發(fā)現(xiàn)許多老師提到蔚縣都要拿這個發(fā)音當趣事,我并不是個孤例,然而這反而讓我開始疑惑:這么有名、文物如此之多的寶地,為何連名字大家都容易叫錯呢?為什么羅哲文先生會把蔚縣的古城堡和萬里長城同時稱為東方奇跡呢?這些古堡到底有哪些奇特之處?帶著這些疑問,我想去一探究竟。

國寶“玉皇閣”真面目

蔚縣古城北邊就是玉皇閣,也稱靖邊樓,目前已是國家重點文保單位,與其他古城規(guī)劃不太一樣,蔚縣古城正北方不設城門,僅在其城墻兩側(cè)開東西門,而中間高高筑起一座明式風格的古建筑就是玉皇閣。我們從城墻角下爬上玉皇閣,至少需要跨過四五道門,類似俄羅斯套娃層層關卡,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通往玉皇閣的核心區(qū)上院,要攀登一個十八級的又窄又小的石階,然后推開一扇僅能一人躬身進出的小門,方可入內(nèi)。抬頭便看到 “玉皇閣”三個大字的牌匾,左為鐘樓,右為鼓樓,莊嚴肅穆,殿內(nèi)供奉的是真武大帝,玉皇閣實際上是一座兼具瞭望、抵御游牧民族入侵的軍事古堡。玉皇閣幾經(jīng)戰(zhàn)火重建,臺基最早是土城,后改成磚城更加穩(wěn)固,從大殿的外觀遠看是三層,實際只有兩層,在第二層的中間有一個環(huán)廊,站在這個位置,整個老縣城可盡收眼底。

蔚縣玉皇閣始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它弘整高峻,極具氣勢。據(jù)《蔚州志》記載,昔日城垣有樓閣24座,獨此樓最為雄偉壯觀。

這天我們得到特批,允許進入玉皇閣內(nèi)部參觀。推開陳舊而厚重的廟門,一股濃郁的混雜著古木、夯土、香燭的幽香撲面而來,我自己十分喜歡聞這種蘊含有歲月滄桑的味道。由于木構(gòu)建筑極易引發(fā)火災,大殿內(nèi)并沒有接通電燈,幽暗的大殿內(nèi)或許太久沒人入內(nèi),供桌上已經(jīng)落下厚厚一層塵土——那是歲月在這里的積淀。我拿著手電向兩側(cè)掃視,一道光束灑在了一幅壁畫上,看到這幅莊嚴的壁畫,我怎么也掩飾不住無比激動的心情,我用心感受這簡練而有力的線條和如此豐富的色彩,給我?guī)淼恼鸷?,如此簡練的線條竟然能將各類神仙刻畫得這樣栩栩如生。當?shù)匚氖穼<医忉屨f這是明清時期留下來的道教壁畫。因為大殿內(nèi)空間有限而且沒有光線,我選擇了接片和光繪的攝影手法,盡量高清晰、真實地還原古人的力作,這種耗時耗力、出片率低的工作方式,耽誤了大家大半天時間,離開時甚至被大家投來一片責怪眼神,然而大家很快被我興奮激動的情緒所感動,滿懷歡喜地趕往下個目的地——上蘇莊。

玉皇閣內(nèi)供奉著玉皇大帝和一眾仙家,最值得觀看的非三面墻壁上的明代神仙彩繪莫屬,歷經(jīng)500多年的洗禮,依舊色彩艷麗。

上蘇莊內(nèi)有乾坤

一開始我對上蘇莊毫無興趣,我還沉浸在玉皇閣的明清壁畫之中,但一聽說這里是《亮劍》電視劇的取景地時,一下子又激發(fā)我攝影的熱情。進入上蘇莊村口,一群羊正悠閑地穿過街道,羊群滴滴噠噠踩踏光滑而圓潤的青石板的聲音混雜著羊咩咩地叫的聲音,我仿佛被這樣的聲音帶回到了民國時期的上蘇莊。一路走,一路看,富有時代氣息的抗日標語,歷經(jīng)風化已是殘檐斷壁的夯土堡墻,隨處可見的古戲樓和廟宇。當?shù)乩先碎e坐在太陽底下,悠悠然地曬著太陽,面帶微笑看著我們的到來。我看到這里的民居基本都是用夯土和石頭壘起來,幾乎沒有鋼筋水泥,獨立小院、斑駁不規(guī)則的肌理、統(tǒng)一的暖色調(diào),加上夕陽和遠山環(huán)抱,自然形成一幅壯美古樸的畫卷。

上蘇莊堡,明朝重建,雖歷經(jīng)百年風雨,保存完好。堡門兩側(cè)為保存有黃土夯筑的“筆和硯”形式,寓意村內(nèi)多出文人。

上蘇莊堡門兩側(cè)壘著一尖一方兩個垛臺,形似毛筆和硯臺,寓意在武勝文弱的塞北,上蘇莊人對文化的崇尚。廟多戲臺多,也是這里的一大特色,目前還有10余座廟,除了觀音廟,還有土地廟、河神廟、五谷廟、龍王廟、風神廟、關帝廟、財神廟等等,其中三義廟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廟宇,在蔚縣古堡規(guī)劃設計中,北方一般都供奉真武大帝,而上蘇莊的北方卻是三義廟,供奉大家耳熟能詳?shù)膭?、關、張三兄弟。楹聯(lián)也蠻有意思:三人三姓三結(jié)義,一君一臣一圣人。為何如此設計?相傳劉備是壓火水星,北方屬水,與南面登山樓火神廟相互呼應,寓意水火平衡、興旺太平。聽當?shù)厝苏f如果正月來,還能看到當?shù)匕轃羯降膫鹘y(tǒng)習俗,通常就是正月十四白天在燈山樓和三義廟之間街道上豎起燈桿,將火神的牌位供于燈桿上,掛滿紅燈籠。到晚上村民齊聚燈山樓前,傳承人將下午準備好的燈盞一一點燃,一幅喜慶神秘的燈火字畫映出祝福:“五谷豐登”“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等。

當?shù)厝诉€把三義廟稱作高高廟,此處是全堡制高點,能俯瞰上蘇莊全景,有登高瞭望功能,如遇盜匪入侵,能及時提示堡門關鎖,堡內(nèi)民居和街道如同棋盤,院院相連互為依靠。后來我們?nèi)チ诵霞仪f和宋家莊,發(fā)現(xiàn)古堡構(gòu)造基本相似,如果四周堡墻堅固的話,就如同一個大型堡壘,匪徒難以入內(nèi)。

大明王朝守護者

據(jù)說蔚縣歷史上有八百堡,村即是堡,堡村相連,把軍事功能與村落相結(jié)合,這在中國歷史上并不多見。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無外乎地理環(huán)境獨特、京師重要屏障和兵家必爭之地。

古堡星軌。蔚縣古堡大部分建于元、明、清時期。古堡堡門雄偉高大,堡墻屹立,雄風優(yōu)存。(攝影/陳建軍 )

諸多古堡之中,頗具特色的是西大坪軍堡,軍堡呈少見的圓弧形,內(nèi)是一塊平地,面積達三四百平方米,根據(jù)當時的勞動力計算,要想建成這么一座古堡工程非常浩大,需大量人力和物力,至少需要3~5年。該堡始建于明洪武年間,清華大學副教授羅德胤先生認為,蔚縣大規(guī)模建堡源于明太祖的政策,當時為了對抗北方游牧民族入侵,朝廷不僅花費巨資修長城,同時還修建了無數(shù)城堡,從州府到村落均有分布,形成百里京城防御帶。站在西大坪軍堡往下看,正是蔚州通往宣化府的一條位置險要的必經(jīng)大道。軍堡在靠近西大坪村的一面留有一個很小的圓形門洞,便于村民出入,這個入口只能容兩人錯身通過,一旦里面的人將這個入口封死,這里就真成了萬夫莫開的堡壘。

歷史就是充滿戲劇性,當大明王朝統(tǒng)治者大費周折構(gòu)建起層層堡壘,高枕無憂之時,一次“土木堡之變”,讓明英宗被俘,明朝元氣大傷。同時說明城墻再堅固,假若人心不齊,也無濟于事。如今,有許多人前來拍婚紗照或?qū)懻?,看著歲月侵蝕的夯土墻,眺望遠山溝壑縱橫,迎面吹著涼風,這個曾經(jīng)的軍堡已悄然轉(zhuǎn)換它的角色。

鬧市深處訪古剎

蔚縣可看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幾天時間里我一直目不暇接,給我最大的觸動就是在鄉(xiāng)下隨便推開一扇殘破的木門,就能很容易地遇到明清時期的壁畫或者塑像;隨意撿起一片遺落在墻角的瓦片,極有可能有著幾百年的歷史。這種遍地尋寶的感覺,是在其他地方旅行不太具備的一種獨特的體驗。

蔚縣古城南關城內(nèi)一座藏身深巷之中的古剎——釋迦寺,內(nèi)筑有蔚縣境內(nèi)現(xiàn)存最古老的木構(gòu)建筑。

我和釋迦寺的相遇,也純屬偶然。行程的最后兩天,相對輕松多了,主要的采訪任務已完成,我和同事們便在縣城內(nèi)逛街看看當?shù)靥禺a(chǎn),沒有太多的計劃和預期,突然一個低調(diào)爬滿綠植的小門吸引了我,我前去一看,上面寫著“蔚縣博物館”,懷著隨便看看的心態(tài),就這樣走進了另一個國寶單位——釋迦寺。

進入釋迦寺,用別有洞天來形容一點不為過,從鬧市一下子轉(zhuǎn)入到一處幽靜的小門,再由此門進入到一群寂靜而安詳?shù)墓沤?,有一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仿佛時間被凝固了,它們在靜靜地等待和它們有緣的人來開啟一段不可思議的時空之旅。這樣的時空之旅可近距離觸摸文物,這種體會或許只有在蔚縣才有吧!走近釋迦寺的大雄寶殿,莊嚴依舊,除了歲月在它身上留下些許痕跡,它依然擁有像僧人一般的威儀,

另一個角度看釋迦寺。該寺自建成以來,香火鼎盛,是赴京驛道上一道亮麗的風景,也是歷代附近平民、學子的祈福勝地。

靜靜而威嚴地佇立在那里。這座大雄寶殿為元代所建是張家口市年代最早的木建筑。一把斑駁的鎖緊緊鎖住了這座寶殿,而殿內(nèi)的佛像傳說在文革時期也遭到了毀滅,如今大殿雖已“人去佛空”,然而,這座大雄寶殿依舊留在我的內(nèi)心。仿佛歲月鎖住了外面的塵埃,雖佛像不在了,但是佛的清凈莊嚴依舊,仍守護著這一方水土,一方百姓!

獨一無二的“煙花”

我們的最后一程,是前往暖泉鎮(zhèn)欣賞蔚縣的必看項目——打樹花。上官堡據(jù)說是蔚縣打樹花最正宗的地方,還沒到堡門,遠遠就看到這里的堡門顏色跟其他地方的不一樣,這里的明顯發(fā)黑,走近一看,銹跡斑斑,知情人說這是打樹花留下的痕跡。聽說蔚縣以前富人過年都會買煙花,但家境一般的老百姓買不起煙花,一位天才鐵匠突發(fā)靈感,把燒紅的鐵水濺到堡墻上,一道道酷似煙火又神奇的效果出現(xiàn)了。

黑幕降臨,我期待已久的節(jié)目開始了,幾位壯漢推著鐵水緩緩走到堡門前,其中一位突然用勺肴起鐵水大力一揮,火花四濺,絢爛過后,慢慢被黑夜吞噬,僅剩鐵水一閃一閃。我不由擔心起這些古堡的命運,不知道它們是否也會被歲月慢慢吞噬?但是,我的內(nèi)心會依然珍藏著和蔚縣古堡的這次相遇。

蔚縣暖泉鎮(zhèn)的打樹花是一項古老的技藝,已經(jīng)有500多年的歷史。所謂打樹花,就是將融化的鐵水潑到墻上,而呈現(xiàn)出來光影四濺的美感。只有在1000多度的高溫下,堅硬的鐵才會化成鐵水,可以想見,想要呈現(xiàn)美輪美奐的效果,匠人們需要承受怎樣的高溫,需要多么嫻熟的技藝!

編輯:楊文博

下一條:桑株時空
已經(jīng)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