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周刊

飛越人類文明的交融路徑王琛鏡頭下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2017-10-05 4:34:20

文/宣宏宇
攝影/王琛
責編/王艷玲

 

2008年5月、拍攝地點:亞洲菲律賓宿霧小島。宿務位于維薩亞斯(Visayas)群島的中心位置,是菲律賓最早開發(fā)的城市,被譽為“南方皇后市”(Queencity of the South)。1521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由西班牙航行到中南美洲,途中驚喜地發(fā)現(xiàn)了這個美麗靜溢的小島。

 

柏拉圖說,藝術是摹仿的摹仿。亞里士多德卻說,詩比歷史更普遍,更真實。兩位古代西方哲人關于藝術與真理的觀念在王琛的圖像敘事中再次得到統(tǒng)一。24年的時間,沿著絲綢之路,無數(shù)次快門的閃動定格的是被柏拉圖稱為“表象”的精彩紛呈的自然、人文景觀,呈現(xiàn)的則是有著普遍意義和本真價值的人類文明的進步。鏡頭在王琛手中成為穿透表象直指本質的視覺化的詩藝之路。

2009年5月, 拍攝地點:亞洲柬埔寨湄公河支流。HASSELBLAD 503CW  底片尺寸:6cmx6cm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qū)進行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2000多年前,一條以中國徐聞港、合浦港等港口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了世界性的貿易網(wǎng)絡,它從中國東南沿海,經(jīng)過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成為中國與外國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推動了沿線各國的共同發(fā)展。海上絲綢之路自秦漢時期開通以來,一直是溝通東西方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而東南亞地區(qū)自古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和組成部分。2013年,中國著眼于與東盟建立戰(zhàn)略伙伴十周年這一新的歷史起點,為進一步深化中國與東盟的合作,提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zhàn)略構想。

2004年11月,拍攝地:亞洲中國南海海南省三沙市西沙永興島。島上珍貴的島礁植物。永興島位于中國西沙群島東部的宣德群島中部,是一座由白色珊瑚、貝殼沙堆積在礁平臺上而形成的珊瑚島。

在王琛看來,這被命名為“一帶一路”的戰(zhàn)略構想不是施舍更非利益攫取,而是彰顯人類社會的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懷著“同享一個美好世界”的愿景,王琛用更加恢宏的影像語言傳播他多年來一直關注的絲路文化。經(jīng)由許多高空俯瞰的航攝畫面,王琛帶我們飛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震撼心靈的視覺形式感將沿線國家的風土人情、人文地理、經(jīng)濟發(fā)展演繹為面向未來的動態(tài)情勢;其間,不僅流露出朝向未來的美好憧憬,更飽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詩意情懷。

2007年8月,拍攝地點:非洲肯尼亞拉庫魯湖??夏醽喌睦瓗祠敽?,是地球上最為壯觀的鳥類棲息地,占非洲75% 數(shù)量的火烈鳥就生活在這里?;鹆银B天性溫和,出于安全的需要,它們將荒蕪和孤立的地區(qū)作為棲息之地。 HASSELBLAD 503CW  底片尺寸:6cmx6cm

當然,王琛鏡頭下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也并非總是大場景的,畢竟聚焦總是讓人得以從差異性的表象世界通過同一性的真理本質的重要途徑。這一過程顯然是心靈層面的,而推動其間的認知飛越的力量莫過于原來就具備精神屬性的信仰形式。于是,燭光中巨大睡佛雕像與虔誠弟子構成的戲劇性場景,同雄奇的自然風貌構成了存在之本真與存在者之差異間的史詩般的映射,“以人類文化的認知、親近、包容去詮釋‘一帶一路’的精神內涵”(王琛語)。

2006年5月, 亞洲緬甸蒲甘千佛塔洞穴修行的僧侶。 LEICA M7 底片尺寸:2.4cm×3.6cm

王琛鏡頭下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攝影師二十多年來關注人類文明的進步的體現(xiàn),是厚積薄發(fā)的成果,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流露著仁愛的情懷,訴說著美好的愿景。這些影像本身的語言方式就是一種文化,它們追憶著過往的歷史,講述著當下的故事,昭示著民族復興的未來之路。


王琛,湖南省寧鄉(xiāng)縣人,1965 年出生于廣州?,F(xiàn)任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工業(yè)攝影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藝術攝影學會常務理事,榮獲三屆中國攝影藝術個人最高成就獎“金像獎”,文化部國家一級攝影師、高級工藝美術師。

編輯:楊文博

已經(jīng)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