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7 11:07:54 來源:人民網(wǎng)
面對校園欺凌,該怎么辦?不少青少年認為,“打回去”是一個辦法。在刑事司法實踐中,對校園欺凌“打回去”的后果,可能是被判正當防衛(wèi),也可能因超過必要限度至人重傷或者死亡而被判定為防衛(wèi)過當(構成故意傷害罪),或者直接被判定為構成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等,而后兩者并不少見?!笆┍┱呷菀妆皇┍?、被施暴者容易施暴(這兩個角色常常會相互轉換),目睹暴力者是間接被害人?!痹谛@欺凌中,沒有旁觀者,作為學生、家長和老師,都應清醒認識到校園欺凌的嚴重危害性。
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下稱“兩法”)專門針對防治校園欺凌作了大量規(guī)定。如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了學校在防控校園欺凌方面的主體責任,包括建立學生欺凌防控制度,對教職員工、學生等開展防治學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訓等;在父母和其他監(jiān)護人的職責中明確規(guī)定,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不得放任、唆使未成年人欺凌他人。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規(guī)定,學校應當加強日常安全管理,完善學生欺凌發(fā)現(xiàn)和處置的工作流程,嚴格排查并及時消除可能導致學生欺凌行為的各種隱患,對學生欺凌行為采取管理教育措施等;教育行政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學生欺凌防控制度、參與預防和處理學生欺凌等;對于達到嚴重不良行為的學生欺凌行為,公安機關應當及時制止,依法調(diào)查處理等??傊?,“兩法”從家庭、學校、教育行政部門、公安機關等各角度多措并舉,為根治校園欺凌奠定了法治基礎。
但徒法不足以自行,要保證“兩法”的上述規(guī)定落實到位,需要營造“反校園欺凌”的濃厚氛圍,且需以相關機制為保障,具體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要確?!胺葱@欺凌”的法治宣傳教育覆蓋到所有中小學教職員工、學生及其家長。校長、教師等教職員工在日常管理、教學等工作中,都要以身作則,尊重所有學生人格尊嚴和受教育權利,平等對待每一名學生,旗幟鮮明地反對歧視和暴力,大力倡導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良好氛圍??梢圆扇 案婕议L(監(jiān)護人)書”的形式確保所有家長(監(jiān)護人)都能知曉“反校園欺凌”的法律規(guī)定、重大意義、什么情況下未成年人可能面臨什么樣的風險、異常的苗頭性現(xiàn)象、正確的應對措施等。要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聊天群等新媒體平臺,向家長推送“告家長(監(jiān)護人)書”,并定期通過問卷調(diào)查等方式進行督促檢查,確保宣傳效果。公安、司法機關也應當充分發(fā)揮辦案優(yōu)勢,不斷總結相關典型案例,分析校園欺凌發(fā)生的原因、規(guī)律、特點等,及時向教育部門通報,將其納入多種形式的“反校園欺凌”法治宣傳教育之中,使“反校園欺凌”方面的法治宣傳教育更具實效性。同時,考慮到未成年人比成年人更了解未成年人,可鼓勵學生參與防范校園欺凌的宣傳倡導活動,成立“兒童保護小分隊”或者“兒童通訊社”等,持續(xù)開展學校、社區(qū)的校園欺凌問題發(fā)現(xiàn)和知識宣傳等工作。另外,可以要求學生簽署“反對校園欺凌”承諾書,發(fā)揮承諾對規(guī)范個人行為的約束力。
二是建議學校設置舉報箱或者公布舉報電話、郵箱等,使家長、學生有報告的便捷渠道,并指派專人受理學生或者他人投訴,建立應對校園欺凌的快速反應機制。當發(fā)現(xiàn)校園欺凌時,學校和老師首先應當立刻制止欺凌行為,及時保護受害學生。在處置上特別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無論欺凌行為是否嚴重,都要高度重視,家長和老師的漠視對受害的未成年人來說無異于“二次傷害”,對實施欺凌的未成年人來說更是一種縱容。二是采取多種方式及時開展保護。不僅要保護受害的未成年人,還要關注到目睹暴力的未成年人,根據(jù)具體情況采取撫慰、送醫(yī)檢查治療、心理輔導等措施,使其恢復正常生活學習;也要依法保護實施欺凌的未成年人,對其進行教育、感化、挽救。三是區(qū)分情況選擇教育或懲罰。根據(jù)調(diào)查的具體情況,如果欺凌行為不嚴重,采取批評教育、與其父母溝通處理等方式即可以預防其再犯,就不必進行懲罰;如果欺凌行為嚴重則要報警,直至追究法律責任。
三是以問責機制壓實責任、激勵擔當。公檢法在辦理涉及校園欺凌案件時,應當注意倒查校園欺凌發(fā)生的時間長短、學校和教師以及教育行政部門等有無正確履職、家長及其他監(jiān)護人是否盡到監(jiān)護教育職責等。如果發(fā)現(xiàn)學校未建立學生欺凌防控制度,未對教職員工、學生等開展防治學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訓;教師等相關人員對收到的學生欺凌問題反映不重視、不認真處置,存在不作為等問題;家長及其他監(jiān)護人放任、唆使未成年人欺凌他人等,應當依法進行問責查處。
?。ㄗ髡邌挝唬鹤罡呷嗣駲z察院、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qū)人民檢察院)
編輯: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