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周刊

一張老照片話變遷 四川古藺:讓山里孩子上好學

2020-12-14 17:32:04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一張老照片話變遷四川古藺:讓山里孩子上好學

攝于1995年的老照片《渴望》?!】祵帯z

  中新網瀘州12月14日電 (鄒立楊 鐘旭娟)“鏤空”的窗戶、破舊的衣服、稚嫩的臉龐……連日來,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融媒體中心通過一張老照片,全網發(fā)起“尋人啟事”。

  據照片拍攝者古藺縣融媒體中心退休攝影記者康寧介紹,該照片拍攝于1995年,拍攝地是原護家鎮(zhèn)(現(xiàn)金蘭街道)護家小學,當時,學校教學條件很差,“教室就是土胚房,有的窗戶連玻璃都沒有,有的課桌缺‘胳膊少腿兒’……”回憶起拍攝當天,康寧說,當時正值寒假,幾個放假在家?guī)椭依锔苫畹膶W生,正在學校外圍的地里割豬草,聽到教室里有動靜,出于好奇便趴在教室的窗戶上,看著教室里的一切,或許是因為沒有看到過相機等攝像設備,孩子們的眼神里充滿了好奇,那一道道清澈的眼神,也打動了他,隨即便舉起相機拍下了照片,并給這張照片取名為《渴望》。

金蘭街道護家小學?!$娦窬?攝

金蘭街道護家小學?!$娦窬?攝

  如今,還是從前的樣子嗎?“當時娃兒們上學,很苦哦!”63歲的黃克芬是古藺縣金蘭街道的一名退休教師,拿著老照片,她回憶起當時的教學情景來。

  據黃克芬介紹,從前,課桌“缺胳膊少腿兒”,學生們就在墻上摳出一道溝,再把課桌邊塞到溝里保持穩(wěn)定;窗戶沒有玻璃,一到冬天寒風刺骨,只能用紙糊著,每次下雨一打濕,就又得重新糊一次……

  而如今,這里已經“改天換地”:從土胚房到教學樓,從碳爐子到電空調,從吃不飽到營養(yǎng)餐,一所所學校華麗蛻變的背后,是古藺縣堅持教育優(yōu)先發(fā)展,擴大教育公平普惠,推進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營造良好教育氛圍的決心和毅力。

  再次走進護家小學,規(guī)范標準的體育運動場,功能完備的舞蹈室、音樂室、電腦室、實驗室、書法室等,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也真正體現(xiàn)著古藺縣全面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事業(yè)的工作理念。

  5年來,古藺縣共投入資金28億余元,新建教學及輔助用房10.98萬平方米、運動場近15萬平方米、農村教師周轉房1993套,全面完成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實現(xiàn)“鄉(xiāng)鄉(xiāng)有標準中心?!保行Щ忄l(xiāng)鎮(zhèn)及城區(qū)學?!叭雽W難”“大班額”等問題,讓城鄉(xiāng)孩子共享幸福教育。

  今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型肺炎疫情,古藺縣1000多名教師變身“主播”,采取“視頻+網絡互動+分享”模式開展線上教育教學活動,實現(xiàn)疫情防控與教育教學兩不誤。

  近日,在彰德街道轎頂小學,學生們坐在整潔明亮的教室里,跟著大屏幕上的老師學唱一支新歌。數(shù)學老師賴雪蓮終于告別了多年的“跨界”生涯,再也不用一邊手機播放,一邊扯著嗓子教唱歌了。利用共享課堂授課,在古藺縣已成為學校標配。

  “共享課堂”突破地域限制,打破了學校之間無形的“圍墻”,讓偏遠學校的學生也可得到優(yōu)秀教師的指導,解決了部分偏遠地區(qū)學校教師不專業(yè)的問題。

  “現(xiàn)在上課輕松多了!”金蘭街道交通小學教師王忠說,如今課程資源非常豐富,每個教室都有“班班通”,隨時可以鏈接優(yōu)質教育資源。

  為縮小城鄉(xiāng)教育差距,近年來,古藺縣以“互聯(lián)網+教育”為載體,積極探索教育信息化,通過“政府主導、企業(yè)參與、學校應用”模式,實施共享課堂建設,推動區(qū)域教育均衡發(fā)展。

  如今,古藺縣上萬名農村孩子在“家門口”就能獲得優(yōu)質教育資源,讓城鄉(xiāng)孩子同享雨露陽光。

金蘭街道馬地小學閱讀室。 鐘旭娟 攝

金蘭街道馬地小學閱讀室。 鐘旭娟 攝

  “展望未來,我們將全面做好教育總體規(guī)劃,加快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進程,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zhàn),促進古藺教育跨越發(fā)展?!惫盘A縣教育和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王鑫介紹說,古藺教育的追求,就是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有質量的教育。

  一手抓教育扶貧,一手抓質量提升。古藺教育惠民遍及千家萬戶,辦學效益普惠千萬學子,讓貧困地區(qū)每一個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徹底斬斷窮根。(完)



111.jpg


編輯:海洋

已經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