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周刊

中國“和”力,以“和”見世界!

2021-06-24 17:20:10 來源:中國周刊

640 (10).png


和,一直被視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從處世哲學到治理之道,從文化繁榮到企業(yè)靈魂,“和”文化為中國源源不斷地注入時代前行的原動力。


為推廣中華傳統(tǒng)“和”文化,從2020年9月開始,網(wǎng)易新聞與毛鋪共同打造了一檔高端泛文化類訪談節(jié)目《毛鋪和文化錄·中國“和”力》,節(jié)目由知名主持人楊瀾主持,對話文化、財經(jīng)、科技、健康、教育等領域12位行業(yè)翹楚,共同探討“和”在生活中的體現(xiàn)與作用。


隨著訪談的一步步開展,“和”文化的力量在我們眼前嶄露出鋒芒:它不僅貫穿了我們的歷史中、文化里,更融入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單霽翔說,“和”就是一種號召,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己的內心都要和諧,這樣的世界才是一個和平友好的世界。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寶國看來,酒本身也是“和而不同”的體現(xiàn),就像以黃金配比融合了“濃、清、醬”三種地標原酒的毛鋪酒,創(chuàng)新性地融“和”了草本精華。


在張伯禮院士看來,“天人合一”這種中醫(yī)的理念越來越彰顯其先進性,而中醫(yī)與西醫(yī)之間“和而不同”的互補,最終促成了武漢“方艙醫(yī)院”的勝利,這是“和”的勝利!


張伯禮、單霽翔、趙啟正、馮侖等大咖都在節(jié)目中向楊瀾表示,傳統(tǒng)文化是瑰寶,應該深入挖掘其價值,讓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了解并愛上中華傳統(tǒng)文化。


這種對傳統(tǒng)文化的堅持,就是在守衛(wèi)民族的歷史與文明。


為了更進一步地傳遞“和”的真意、闡釋“和”對于生活的意義,網(wǎng)易新聞與毛鋪還推出了《毛鋪·和文化》沙龍,來到武漢、南昌、長沙、廣州、鄭州、杭州、北京、大冶等八座城市,邀請紀連海、張頤武、周國平、樊綱、樊登、趙普等文化名人,為觀眾們詳細、深入地闡述“和”文化的具體表現(xiàn),為大眾解惑。


“和”,是一種堅持,更是一種融合。


在華夏歷史上,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外部文化有過多次融合,絲綢之路就是這種融合的最佳體現(xiàn),代表著中國與世界的融合共濟。為了讓大眾感受到“和”背后的融合之意,網(wǎng)易新聞與毛鋪還推出了“毛鋪‘和’文化之旅”,帶領大家前往陸上絲綢之路的最大亮點敦煌,以及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品味悠悠千載之下的“和而不同”。


以“兼容并蓄、通而不統(tǒng)”著稱的敦煌文化,正是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融合了外來文化,卻又保持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本身特色,展現(xiàn)了“和”文化的真諦。


在泉州,福建深厚的歷史底蘊和開放包容的海洋文化,不安于命運、敢于打拼的閔商們篳路藍縷,劈風斬浪,開辟商道的同時也促進了中外文化的融合,正是“和”文化的精神所在。


編輯:海洋

已經(jīng)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