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周刊

始于金牌 卻不止于金牌

2021-08-09 19:35:05 來源:中國青年網(wǎng)

  8月8日,日本東京新國立競技場,東京奧運會閉幕式現(xiàn)場。中青報·中青網(wǎng)特派記者 劉占坤/攝

  從21歲的楊倩射落東京奧運會“首金”,到31歲的李倩拿下第32枚銀牌,中國奧運代表團為這屆特殊的奧運會畫上圓滿的句號。

  兩天前,不少網(wǎng)友就已經(jīng)開始盤算中國隊能否最終占據(jù)獎牌榜首位,而最后階段躋身決賽、有望沖金的拳手谷紅、李倩和摔跤運動員孫亞楠,也就成了他們眼中的“勝負手”。

  3場決賽,3枚銀牌,中國代表團的金牌數(shù)最終定格在38枚,沒能超越倫敦奧運會,也沒能保住獎牌榜首位。但計算歸計算,當(dāng)競技大幕落下,圣火緩緩熄滅,沒有多少人真的在意獎牌榜最后一天被逆轉(zhuǎn)的遺憾,“驕傲”“亮眼”“爭氣”“厲害”紛紛霸屏,“不以獎牌論英雄”“平安歸來”頻繁與中國奧運健兒配對出現(xiàn)。

  這不僅因為中國代表團取得了足以令國人驕傲的成績,更因為奧林匹克精神已然沖破金牌的“束縛”,在中國人心中生根發(fā)芽——奧運會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生活的本質(zhì)不是索取,而是奮斗。

  從北京奧運會到東京奧運會,這是中國社會經(jīng)歷巨變的13年,也是中國體育實現(xiàn)跨越的13年——中國競技體育除了不斷鞏固著舉重、跳水、乒乓球、羽毛球、射擊等項目的優(yōu)勢外,中國體育健兒還不斷在歐美人的“世襲領(lǐng)地”里實現(xiàn)著一個又一個的突破。不管是田徑、游泳、賽艇這樣的基礎(chǔ)項目,還是擊劍、帆船、自行車、花樣游泳這些歐美國家的強勢項目,中國體育人經(jīng)過幾代人幾十年的不懈努力,不僅摘掉了看客的帽子,還大方登場萬眾矚目。尤其是蘇炳添在東京百米賽道上的風(fēng)馳電掣,讓中國速度驚艷世人的同時,也讓國人相信所謂“天花板”,不過是用來擊穿的目標。

  更讓人欣慰的,是國人心態(tài)的轉(zhuǎn)變。我們贊美金牌,爭取金牌,與奧運健兒一起感受奪金的喜悅,但我們不再“唯金牌論”,不會去責(zé)怪與金牌擦肩而過的劉詩雯、谷紅們,看不得那些攻擊成績欠佳的奧運參賽選手的言論,“拼過”“努力過”的運動員都是國人心里的奧運健兒。不過,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理性的分析——三大球折戟沉沙,背后可能源于中國職業(yè)體育多年來的徘徊不前。唯有迎難而上且遵循職業(yè)規(guī)律,方能迎來中國職業(yè)體育反哺國家隊的高光時刻。

  而這些轉(zhuǎn)變的背后,恰恰是大眾體育正在走向真正意義上的全民化,是體育大國正一步一個腳印邁向體育強國的必經(jīng)之路,是13年來中國大眾體育播種覆土、孕育成長,終于迎來質(zhì)的飛躍的歷程。

  從競技的看客,到運動的踐行者;從金牌至上,到拼搏最美,體育正在以嶄新的姿態(tài)呈現(xiàn)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體育特有的教育意義,譬如堅持、努力,譬如協(xié)作、公平,譬如團結(jié)、理解,也正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中國青年一代。作為其中的杰出代表,不管是“學(xué)霸”楊倩、“教授”蘇炳添,還是“奶音”張家齊、“小丫”全紅嬋,他們呈現(xiàn)給世人的除了運動場上的舍我其誰,還有或有趣或可愛或率真或謙遜的性格特點。一個個努力進取且鮮活靈動的形象,不正是這個時代最好的青年榜樣嗎?

  2021年8月8日,是新冠肺炎疫情中艱難重啟的東京奧運會的閉幕日,也是北京冬奧會倒計時180天的日子。就在東京奧運會圣火逐漸熄滅的時候,遠在北京的武大靖、韓聰、隋文靜們正在厲兵秣馬積極備戰(zhàn),一大批工作人員正在如火如荼加緊籌備,而在過去幾年里逐漸成為冬季項目愛好者的無數(shù)國人,也渴望能夠親歷北京冬奧會。

  這是一屆令人難忘的夏奧會,2020東京奧運會注定會因其特殊性被寫入史冊,而2022北京冬奧會的舉辦同樣會令人難忘,因為那也將會是人類共克時艱與病毒抗?fàn)幍臍v史縮影。

  始于金牌,卻不止于金牌——這是過去13年奧運會在國人心目中的形象變遷,其實也是奧林匹克運動一直渴望賦予人類的精神家園。

  曹競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1年08月09日 01 版)

原標題:始于金牌 卻不止于金牌


編輯:海洋

已經(jīng)到底部